![]() |
1990年中信泰富在香港地区借壳上市,掀开了中国企业在海外融资的序幕。十多年来,境内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到境外融资。中国企业在境外上市经历了四起四落,现在是第五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1992年底至1994年的制造业企业境外上市浪潮。1992年底中国证监会成立,随后,就批准第一批公司到境外上市。中国公司第一次在美国股市上露面是在1993年7月的青岛啤酒,随后还有上海石化、马鞍山钢铁、仪征化纤等8家。它们的主挂牌在我国香港,但通过全球存股证方式(GDR)和美国存股证方式(ADR)分别在全球各地和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1998年8月,上海石化H股在我国香港上市的同时,将50%的H股转为ADR、GDR在纽约上市。通过其他途径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第一家与中国有关的股份公司是 第一批境外上市的企业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绝大部分改制前为国企;二是行业限于制造业。那么,这些股票为何受到国际投资人的青睐呢?专家认为,首先从宏观上讲,当时中国经济GDP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平均值的一倍多。其次,国际投资人看好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他们的想法很简单,他们做决策时,只关心几个简单的数字,就是说,中国人均对某一个产品消费是多少,然后与国际平均数字进行比较,感到潜力惊人。此外,中国制造业有较长期的历史,基础比较雄厚,而且中国政府对制造业一向大力扶持。 第一次浪潮持续到1994年就消退了,股价跌到谷底。一方面是受到墨西哥的金融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公司本身的原因,这也是主要的原因。上市半年后的中期业绩公报和一年后的年报业绩较差,与公司管理层在上市推荐过重中听做的预测有很大出入。于是,国际投资人对中国制造业产生怀疑,虽然是股份制企业,但这些上市企业在管理制度、体制、公司的治理结构等方面仍存在着传统的痕迹,特别是存在缺少激励机制,公司运营业绩和股价表现与管理层和员工利益关联不大等一系列问题。第一次浪潮就这样退下去了。 第二次浪潮是1995年基础设施类企业境外上市浪潮。“九五”期间,中国攻府大力发展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产业,华能电力国际、中国东航、南方航空、大唐发电等公司就是这股浪潮的代表。这些公司一上市,很快吸引了那些想购买中国基础设施股票的投资者的注意力,因为他们认为中国在基础设施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于是纷纷购买这类股票。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受当时国内市场经济疲软,许多项目被迫停建、缓建,以及基础设施领域恶性竞争等因素的影响,此类企业亏损严重,致使国外投资人抛售这些公司股票,造成股价狂跌。中国股票在华尔街的第二次潮涨潮落的原因与第一次大同小异。从宏观上讲,由于经济疲软,许多项目被迫缓建或停建。此外,基础设施领域恶性竞争,导致企业严重亏损。像民航业,进口飞机过多,飞机运力过剩,机票打折,导致民航业全面亏损。 第三次浪潮是1996年至1997年“红筹股”境外上市浪潮。尽管这些公司主挂牌在中国香港,但通过美国存股证方式(ADR),也可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这些股票有航天科技、招商局、中国华润、上海实业、北京控股、广东粤海等。像北京控股认购时,中国香港60个财团入股,冻结资金数千亿元,创造了1200倍认购率的中国香港股市记录。中国香港六大富豪一同出席推介会,这在中国香港还是头一回,一时成为投资界的美谈。北京控股 红筹股有几大因素吸引海外投资者:一是最直接的“中国概念”,受益于中 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二是海外投资者认为,红筹股与前两类企业有很大的不同,它们注册在中国香港,由中国香港当地的管理层运作,有相当的自主灵活性,经营环境较好,融资方便,避免了前两类企业的不足。中资企业背后要么有行业部门的支持,要么有强大的地方政府作后盾。三是这些企业可获得优质和超常规资产注入,资产组合多元化,可带来企业高速发展。四是这些企业拥有一大批战略投资者。五是与香港回归祖国的大环境有关。然而,随着1997年底亚洲金融危机的突然爆发,香港股市一落千丈,人气极度低迷,再加上红筹股业绩和表现欠佳,结果好景昙花一现,不少股票跌到发行价以下,至今仍在这一价位徘徊,像广东粤海还走上了清盘的道路,令人扼腕叹息。第三次浪潮消退后,国外资本市场对中国股票大门紧闭长达15个月。 ’ 第四次浪潮是1999年至2005年初高科技概念股的境外上市浪潮。 中国电信年前最后一天收盘价为128美元,逼近历史最高价。中国荣昌国际控股公司在中美“人世”协议达成前,每股股价仅为1美元,16日,该股收盘价上涨了11倍,达到11.06美元,17日又狂升至每股32.06美元,几天后,股价一度上升至每股80美元。中国华润发展公司股票也有不俗的表现,17日上涨了19美元。中华轮胎公司两天上涨77%,达到每股10.06美元。其他股票也有不俗的表现。 ’ 永联,在美国OTCBB市场借壳上市成功,这是我国首家在这个市场上借壳上市成功的公司。刚上市时,股价只有40美分,市值只有几百万美元。到后来,股价涨到23.5美元,上涨几十倍,市值达4.8亿美元,并被推荐为该市场的明星股。 在这次浪潮中上市的企业中既有以石油、电信类为代表的大型的、带有垄断性的企业,如中国电信、中国海洋石油;也有我国第—家境外上市的民营高科技企业——侨兴环球;更有以互联网、电子商务为特色的企业——中华网、新浪网、网易。 高科技企业之所以能掀起新一轮浪潮,首先要归功于美国高科技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优异表现;其次要归功于我国经济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再次是受中美两国就加人世贸达成协议的鼓舞;最后是中国取消了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无异议函”。但是,好景不长,2005年初,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完善外资并购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那些境内居民在境外投资直接或间接设立、控制境外企业,应按照规定办理审批、登记手续:这样.那些准备以红筹股方式在境外上市的中国企业,不管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这下都“有难了”,因为按照这样的规定来操作,既增加了上市公司审批的麻烦.也增加了上市等待的时间,甚至增加了上市的成本。 第五次浪潮在2005年10月刚刚掀起。 局发布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内居民通过境外特殊目的公司融资及返程投资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05]75号,以下简称"75号文”),其部分内容将对民营企业境外上市有着根本性的突破,而此前被业界惊呼“误伤红筹上市”的“11号文”和"29号文”,被外汇局宣布停止执行。在"75号文”中,明确允许了境内居民(包括法人和自然人)可以特殊目的公司的形式设立境外融资平台,通过反向并购、股权置换、可转债等资本运作方式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从事各类股权融资活动,合法地利用境外融资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要。“75号文”允许境内居民通过特殊目的公司完成境外融资后,根据商业计划书或招股说明书载明的资金使用计划,调回应在境内安排使用的资金。境内居民从特殊目的公司所得利润、红利等收入180天内调回境内。这样,外汇管理局的"75号文”终于解放了民营企业境外上市的渠道,民营企业境外上市的热潮由此掀起 |
|
|